欢迎光临南京优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025-82263158

我们为您真诚的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News

孙飘扬都在看重的人才,到底能干什么?

发布时间:2021-10-26   浏览次数:455

时代的洪流如同一班开往春天的地铁,这趟车从一开始就拥挤不堪,有人想中途上车,势必就会有人被挤掉位置,能否到达终点,除了自身实力够“硬”,还要学会借力。



在三季报发布前,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携一众得力干将,举办了首个研发日活动。其中,在发展战略的调整规划中,孙飘扬重点强调要加强BD,完善管线,加快国际化。8月份,“隐退”一年半的孙飘扬重新出山,并一改以往只自主做研发的态度,连续达成了包括与万春、天广实等在内多笔BD交易,同时积极向外界披露管线进展。

BD,即Business Development,通常翻译为“业务拓展”或“商务发展”。其职责主要是新产品的许可和购买,企业的合作、兼并、收购、战略规划等。

作为BD环节中最常见的License-in的合作方式,Big pharma与Biotech通过这种方式成就重磅药物的双赢局面屡见不鲜。

根据Drug Discovery Today今年9月一项基于超16万个统计数据的论文分析显示,14家全球药物研发领先企业,在1999年-2018年的20年间,研发出270个新分子实体(NME),而其中41%来源于并购,19%来源于药品许可,40%来源于专利研究。Deloitte Insights针对2007年-2016年获批药物的数据分析也显示,外部引进药物获批率高于平均水平。项目的引入,在医药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01 他山之石

以“宇宙大药厂”辉瑞为例,在2019年销售额TOP10的产品中,6款来源于对于企业的并购、1款引进、1款与其他企业共同开发,只有两款是自主研发。

提到license in,再鼎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企业。成立于2014年的再鼎,一年后便乘上了国内药品注册审评审批改革的“东风”,对于当时尚处于仿制药当道的国内医药行业来说,license in无疑是最快速与国外创新成果对接的窗口。

“10年、10亿美金”一度是医药研发的黄金定律。但license in与之相比,表现出了革命性的研发效率。以再鼎为例,凭借license in这种模式,7年时间里再鼎引进并最终上市了3款产品。

其中,在2018年7月,国家药监局发布《接受药品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的技术指导原则》,开始接纳境外临床数据后,境外新药在华的上市流程再次提速,再鼎第一款药物“则乐”在2019年获批。

再鼎为当时苦苦寻求创新转型而不得终旨的国内医药行业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获得资本的青睐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自成立之后,再鼎3年完成四轮融资,募资超3亿美元,2017年登陆纳斯达克;2020年,又在港股上市,市值已超千亿。

在国内,License in之于行业,一度意味复杂,资本的看好、再鼎成功的先例,让licensein成为很多企业想借力起飞的风口,项目交易额也一路水涨船高,甚至出现了“泡沫”。但随着政策与环境的变化,license in已经不是单纯的引入产品或者用来向资本讲故事的工具。创业者们越来越能意识到,再鼎的成功不仅仅是产品的成功,License-in也并非只是简单的引入产品,其成功的门槛比想象中高太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引入的重点开始放到产品更早期的阶段。

02 从“买方”到“卖方”

2007年3月,面对公司越来越大的资金缺口,微芯生物创始人鲁先平砍掉公司高管60%薪资,同时物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将西达本胺除中国市场以外的全球开发权益授权给了美国沪亚科技。这项交易不仅让微芯生物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实现了扭亏为盈,也开启了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创新药物在海外市场授权的新征程。

随着一批中国本土创新药企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自主研发创新药被全球其他公司认可。同时近几年国内研发成本的急剧上升、同靶点候选药物竞争白热化、医保谈判降价压力,一款新药在国内研发上市后的回报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而中国的创新药市场仅占全球约10%市场。中国本土创新企业要在全球药物创新中拥有话语权,可以预期未来“出海潮”将成为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内创新药整体研发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本土制药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创新药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且经过多年的沉淀积累,国产创新药物在研管线逐渐储备丰沛,在研产品日渐成熟,对外授权的创新药项目数量和整体金额都在不断增长。

2020年基石药业授权给EQRx的PD-1单抗交易总额达到13亿美元,天境生物授权给艾伯维的单抗抗肿瘤药物Lemzoparlimab交易总额更是达到了20亿美元。超过10亿美元关口的license out,让国内药企在世界创新市场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

2021年,延续了国内2020年的发展态势,交易金额再创新高。2021年1月,百济神州与诺华就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达在多个国家的开发权益达成合作协议,交易总额高达22 亿美元;9月,荣昌生物的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与Seagen达成了合作协议,拟用于胃癌的治疗,涉及到了2亿美元首付款及2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高达26亿美元的交易总额刷新了国内本土创新药企海外授权的记录。

据统计,2014年以前,对外授权的创新药数量共计4个,截止到8月份,中国创新药物对外授权的创新药物数量达到了65个。对外授权的创新药物类型覆盖了小分子、单抗、ADC、双抗等,靶点覆盖了VEGF、PD-1、BTK、EGFR、CD47等,涉及到抗肿瘤、眼科、精神疾病领域。

03 BD的力量

随着license in/out的火热,BD的作用逐渐凸显。似乎一夜之间,BD部门成为大大小小的医药公司的标配。BD部门对最火热、最有潜力的产品或项目有着最敏锐的嗅觉,研发知识背景、沟通谈判能力、风控意识,BD人才的技能要求“满点”,同时,从简历来看,大多具有博士学位甚至双学位,不少还有律师、咨询公司或者金融背景,无疑,BD人员的高门槛注定了这是一份前途与钱途都不可限量的工作。

但是,BD这个职业在国内的发展却略显尴尬。一位已经有近10年BD经验的某药企BD总监说,几年前,每逢BD的行业会议,可能参加的就是固定的几十个人;近两年,随着license in/out的越来越火热,国内BD群体才开始发展起来,但是很多都是由工事的市场部负责人兼任。

有数据显示,国内医药行业专门从事BD的群体,规模不超过千人之数。这个数字在E药经理人通过对近20家医药企业的BD负责人进行采访后得到了验证。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我国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8226家。而正是这不足千人的群体,正在撬动着8000多家企业的医药行业向着创新和国际化加速前进。

随着国内创新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本土创新药企业将会逐步融入全球药物创新的大市场,研发能力也将逐渐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未来围绕创新药物的海外授权交易会越发活跃频繁,项目的交易金额也有望不断再创新高,参与国际竞争的硬实力将会越来越强。

中国的医药行业正在发生巨变,着眼点已不局限于中国国内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中国药企也因其创新能力和快速发展能力为国际社会所认可,正在向海外延伸。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双擎驱动,无论是License in还是License out,BD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对医药趋势最为敏感的群体,同时也总是能最迅速的抓住全球医药的风向,帮助中国药企通过开展全球合作达到整合资源、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目标。